7月30日,据《自由亚洲电台》报道,中国篮球、举重女子队长相过于男性化,成为今届东京奥运会国际热话,亦再次引起质疑性别、参赛不公的讨论。香港浸会大学体育及运动学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受访称,国际奥委会早已就性别争议定下严谨参赛条件和检测机制,呼吁大众以奥林匹克多元化开放精神看待,勿因种族、性别和样貌等歧视个别运动员。
【中国奥运女选手长相男性化引热议 更多跨性别人士参赛】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July 30, 2021
中国篮球、举重女子队长相过于男性化,成为今届东京奥运会国际热话,亦再次引起质疑性别、参赛不公的讨论。呼吁大众以奥林匹克多元化开放精神看待,勿因种族、性别和样貌等歧视个别运动员。https://t.co/T1R0vMfgDN pic.twitter.com/BVwJI9csIg
东京奥运女子举重49公斤金牌中国大陆选手侯志慧,被网民指其外表和身体特徵过于男性化,引起国际讨论,更一度传出「禁药」疑云,后来证实只是留置抽查,并非药检结果有问题。另出赛奥运新设三人篮球的中国女篮亦被质疑「女扮男装」。网上继而炒翻多年前中国湖南女子短跑选手廖孟雪与童曾欢的报道,身型、声线、样貌酷似男性,被网民质疑中国运动员一直有作弊之嫌,不过亦有网民指女生男相,不应歧视。
奥委会对跨性别运动员参赛有指引
翻查资料,据国际奥委会(IOC)2015年公布的参赛指引,由女性转为男性的跨性别男士,可以不受限制地参加男士组别的比赛。而由男性转为女性的跨性别女选手,参赛要求则比较严格,包括必须宣称自己的性别认同是女性,而该宣称至少4年不得更改;其亦要经过跨性别荷尔蒙治疗,在参赛前12个月及参赛期间,须维持雄性激素睾固酮(testosterone)浓度低于每升10纳摩尔(nmol/L),但不需经过性别重置手术,同时须通过检测,若违规,将被罚停赛12个月。
体育教授:大运动量项目相对较有优势
香港浸会大学体育及运动学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接受本台访问称,身体的肌肉收缩都会受荷尔蒙影响,由男性转为女性的跨性别女选手,在大运动量的项目相对会较有优势,如田径、游泳和举重,但对较为静态的项目,例如射击、射箭等影响就不大。不过,他强调,在科学上不会有单一优势,仍要视乎运动员天生身体结构、免疫系统、体重、过去训练以及项目的体能要求等,故不能一概而论。
雷雄德说:世界反禁药组织的指引是很清晰,现在科学上已知道,各种荷尔蒙的身体的影响,故不存在作弊、蛊惑的因素。若你被发现作弊、蛊惑,就会被取消资格,因你要取得奖牌一定要检验。
雷雄德续称,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并非新鲜事,早于2004年国际奥委会已通过容许变性人参与奥运。他又补充,奥运会对性别争议早已存在,早于约50、60年代前,当时并未有跨性别运动员的定义,大会有医护人员去查核女性身分。雷雄德希望大家尊重和体现奥林匹克多元精神,勿因种族、性别和样貌等歧视个别运动员。
今届奥运创最多LGBTQ参赛纪录
今届东京奥运会创下最多LGBTQ选手参赛纪录,据《OUTSPORTS》最新统计,至少有 175 名公开「出柜」的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酷儿(Queer)和非二元性运动员参加,较上届里约奥运的56人,多约两倍。惟以现时纪录中,公开LGBTQ身分的运动员大多来自美国(逾30名)、加拿大(17 名)、英国(16 名)、荷兰(16 名)、巴西(14 名)、澳大利亚(12 名)和新西兰(10 名)等,暂未见有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选手,而宣称男性和女性身分人数比例为1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