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学校的价值观变迁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注意到,每个学校都在强调各自的“学校价值观”。而且不是一个两个学校,是全部学校。
这件事情其实非常荒诞,但我打赌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细想过。随便提几个问题看各位家长是否有想过。如果学校价值观和家庭价值观冲突怎么办?学校这些价值观从哪里来的?并列的几个名词之间是否有优先级,也就是彼此矛盾时候学校的选择将是如何?这些价值观到底对学校教育的运作方向有没有影响,是一句口号还是真的有政策?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各异,凭什么学校有资格去统一这些价值观。换句话说,本来属于家庭塑造的教育领域,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学校的任务?
只有党派,宗教才会有价值的说法。在自由社会里,如果一个团体建立于共同价值之上,那么这个团体必须满足非必须和自愿两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和个体的选择权发生冲突。只有在极权社会里,臣民才会被迫服从统一意志和价值观。学校作为公共设施,又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具有必须性。同时,校区的划分,又不满足自愿性(家长有时候没有选择)。所以学校运作理应基于规则,也就是契约去运作,而没有资格强调任何价值。
有的家长就说了,学校教育包括教书也包括育人,强调一个价值观很正常。这类家长大概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吧。假设学校推“多样化”这个价值,也就是LGBT运动,作为家长你只能选这个学校,你该怎么办?这好比家里不做饭吃食堂,食堂做的再难吃也要吃,是这个意思吧?所以,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价值观教育的概念,或者你的家庭价值和你小孩学校的价值没有冲突,我只能恭喜你,并祝福good luck了。
如果说参与学校教育的个体,有一个共同目标或者价值,那就是获得知识。在近代社会以前的西方,知识和教育是被贵族垄断的。贵族知道知识的力量,所以他们严格的将其限制在自身阶级血统之下。而平民只能是愚昧的文盲。现代西方文明的快速发展,恰恰起源于这种知识垄断的结束,也就是面向大众学校教育的出现。这个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教授知识,是学校存在的第一要务。
如果学校要有价值观,那么学术优秀就理应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价值,否则要你学校有何用?但是问题来了,各位家长看过这么多学校,有哪一所是把学术作为价值观的(都不说第一价值了)?顶多有个“优秀”的价值,但这优秀又不是特指学术。
这就奇怪了,学校不仅不把学术放第一位,反而把乱七八糟的,本应该是家庭教育覆盖的各种价值理念放在第一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各位家长可能留意到学校宣传学生事迹的时候,学习好从来不是宣传的对象。亚洲虎妈非常失望,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因此上facebook表扬,最多把学术竞赛获奖提一提。但相比体育比赛,艺术和各种kind,nice的学生装B犯得到曝光机会来说,不值一提。鸡娃们也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牛B一下晒个成绩,混不进所谓的主流。
青少年的世界,也是要攀比的。在中国,虽然应试教育极其扭曲但至少学习好的学霸就是老大,老师护同学捧着。但在西方,社交地位才是第一要素。而学校价值观导致的曝光区别,也直接影响社交地位。比如体育生的地位肯定比书呆子高,学生团体成员的地位也肯定比书呆子高。尽管所谓书呆子们他们其实在做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情,也尽管这些书呆子最后的发展都比其他人好,但在高中他们却一直处于被踩的地位。这种现象在20年前《黑客与画家》这本书的第一章有所描述。20年后,情况有了变化,但大抵相同。
在感受第一的时代,学业的困难不仅仅让学生厌恶学习,更让他们厌恶学习好的同学。不仅学生,连教师也是如此。那些真心喜欢教育的老师难能可贵,但更多只是混口饭吃的平庸之辈。我们频道讲过教师工会的事情,工会对垃圾教师的保护和同等薪酬的诉求,导致劣币淘汰良币。如果一个小孩喜欢学习,成绩好,那就必然会对教师有更高的业务要求。而当那些草包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候,他们的低能就会被暴露。所以打压优秀学生也就成了必然。学生和教师都不喜欢学习好的孩子,那一个学校怎么可能把学术优秀放在第一价值?所以不同学校的价值观千千万,或许都是废话,但只有一条是共通的,但同时也是不敢说出来的潜规则,就是学习不重要。
这样看来,鸡娃的家长扎堆名校,被隔离在重点班里,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至少彼此的孩子还能在学习价值这块抱团取暖。若非如此,一个学术远超于周围人群的鸡娃若放在普通学校,他将会成为被仇恨的对象被排斥和霸凌。因为他在学术上的优秀是其他人的失败的印证,这伤害了其他人的感情。而学术优秀本身,在其学校是没有价值的(不属于学校价值观)。若放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有几个坚持学习呢?
然而重点班也并非永久的避难所,左派们为了所谓教育公平,对重点班和重点中学的进攻已经很多年。蓝州尤其如此。也许有一天,不问政治的虎妈们会发现他们的鸡娃已经再无避难所可去。
【未完待续】
【西行小宝】Q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