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洗脑鸡娃的全家桶套餐
不少鸡娃家长可能为自己的教育自豪。因为从小教育好,管教严,没有掉进大部分的陷阱。不管小孩自己的感受如何,至少从表面看是成功的把自己的娃培养成了一个成绩优秀,琴棋书画,体育拔尖的优秀学生。身体没垮,也无任何不良嗜好,考进名校指日可待。感觉已经避开了本文所有的坑。
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这种优秀学生尤其得到精英阶层关注。因为有能力的人永远是统治者和权力阶层的不稳定因素和挑战者,因此必须得到控制以避免风险。所有的权力都痛恨自由的思想,而思想是知识分子价值所在。今天的优秀学生明天会成长为社会的知识阶层,意见领袖。所以“思想教育”(洗脑)是重中之重。不受控制的知识分子,一定会被污名化。在毛时代的中国,反右运动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而在现在的美国,则极其相似的污名化为“极右势力”。为什么有这种相似性?因为中美的极权都是以左派共产主义方式出现的。历史轮回,虽然这些共产运动在美国被包装为以“气候变化”“平等”等光鲜概念的Woke文化,但内核都是极权。
所以你的孩子越优秀,就越会被洗脑。所有优秀孩子的成长路径都已经被渗透控制。不信我们列举一下。
到了高中,优秀的孩子会做什么呢?演讲和辩论很常见吧。演讲这种主观的东西,说是有评分标准,但实际上话题很重要。不信你试试来个反LGBT的演讲?这种话题,就是平时不用正确的代词都有可能被开除,你敢公开演讲,你是想退学吧?你去演讲比赛一看,别的选手全是环保啊,少数群体权啊,be nice啊...为什么,因为这些话题安全嘛。演讲比赛的组织,赞助,全部环节都是资本控制的结果,早就是Woke重灾区。
如果你家优秀的娃课外兴趣是演讲,如果没得奖申请常青藤体育学院就会有困难,所以你娃是捏着鼻子也要按照人家的意思来说对吧?就算你娃有出息,说我就不参加了,你作为家长为了名校,估计也就屁颠屁颠的让娃跪了,逼着被洗脑。鸡娃家长之所以鸡娃家长本身就是一种顺应社会的屈服,这里面能有几个硬骨头敢不从?
辩论比赛也是一样,辩题都是带节奏的,在很woke和更woke中选。而且辩论赛本身就是培养杠精的地方。中学辩论赛水平很低,很多东西如果概念定义清楚了根本没什么可辩论的。但是概念不清下,基本就是训练诡辩。训练诡辩也就算了,你还得训练哪怕是站在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一方,也要理直气壮的睁眼说瞎话的心态。你要学会放弃良知和自己的观点。学校老师教你pro/con思维法,列个表做选择,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庸俗辩证法’。不但没法想清楚问题,还损害了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本质的能力。因为主流媒体会压制不利的消息,所以用pro/con思维你刚好就会被引导到他们想让你得出的错误结论上去。
同理写作比赛也别想了,肯定也是带节奏的。还有什么领导力训练,虚拟联合国,这些基本上就是摆明了的洗脑培训班。
你说我们不去做这个,我们把成绩搞好就好了。对不起,也不行。以阅读理解为例,现在的文章都是夹带私活的花式洗脑,比如关于环境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关于大政府必要性的...写作也是如此。也就是语言学科不用想了,要想高分,必须和“主流”站在一起。就连最客观的理科教什么内容,都是精心策划设计过的。教授‘科学’不如说是在教授‘科学教’。
然后各种针对优秀学生的夏令营,拓展班,各种计划,各种奖学金...全都是被控制的。不知不觉就被洗脑了,就算不会,你身边的优秀同学的群体都是Woke的娃,你思想不一样,岂不是夹着尾巴度日如年。
而整个学术圈的龙头,也就是各大高校,更是思想控制的大本营(之后会有章节)。你觉得高中已经够左了,等你考上大学再看看。到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影响,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4年后会被洗的妈都认不出来。
鸡娃和普通社会长大的同学还不一样。因为鸡娃的成长都拿去专注学习和课外了,没有任何思想抵抗力和辨别力,对社会常识认识肤浅,对骗局毫无敏感。同时又遭到针对性的洗脑套餐暴击,这就是为什么越鸡越Woke的原因。40%的常春藤体育学院学生认为自己是LGBT,其中也包括华人的子弟。你幸苦一阵,也就是把你家公子培养成了公主而已。革命小将暑假回家,能不批判你就不错了。丢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成功,哪有什么光宗耀祖可言?
3.7 名校的堕落和名存实亡的通才教育
前面我们讲到华人家长的名校情结,还不要说大学,就连读个高中都必须是名校。我们提到这其实是一种‘避难所’思维。因为精英阶层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系统性破坏,本来应该重视教育的大部分学校早已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这样重视教育的家长别无选择,必须扎堆到少数重点学校,重点班,名校,才能让“重视教育”这种价值观的相对集中,从而最小化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这种避难所效应必然形成学校之间的两级分化。
所有老师都喜欢教听话的好学生,但只有优秀老师才有资格选择往好学生扎堆的“名校”跑。这样的流动下名校的师资资源就会更强。如果名校是公立的,那么就会带来周边校区房价上升。而学生家庭的平均财富提高,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增加,又可以提供更强的招生吸引力,导致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更多,竞争更激烈。竞争激烈后,进来的学生素质更高...而相反其他相对差的学校则一路相反坠入向下的螺旋,越来越差。所以与其说是名校自己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如说是好学生扎堆造就了名校,本质上就是学校版本的马太效应。
而所谓常青藤大学,就是这种马太效应的大学版体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高校,但最后发展到只有少数几个垄断了大部分优秀学生生源。例证比如,美国本科的辍学率高达59%,但名校的辍学率只有9%。录取率越低,辍学率越低,是因为这种淘汰下差的学生进不来,而并非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在这种分流下,华人家长当然会挤破脑袋的往名校冲了。
前面我们也提到,在左倾思想的进攻下,高中教育正在慢慢取消重点班重点学校,家长们的避难所越来越少。但是家长们看不到的是,在同样的进攻下,大学也是如此。家长们本希望能在大学,尤其是名校里能接受到欧美经典的通才教育,但现实必定会让他们失望。
经典的通才教育放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只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原因很简单,因为初等教育的失败已经让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进来的学生达不到通才教育的学识基础,无论大学如何设置课程,仅仅4年本科又能改变什么?
我们前面分析过,快乐教育不等于通才教育。在快乐教育下长大的一代人连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都有困难,怎么可能突然4年大学间就神奇的变成博学多才的人呢?
即便是学习优异的鸡娃群体也很难达到这个基础。有如下两个原因:
1)大多数鸡娃的成绩优秀是沿用了国内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也就是学任何东西,首先关心考不考?如果不考就不学。就算是要考,难不难?如果不难,那么就不需要培养太高的能力。上补习班刷题这种针对性学习的大有人在。但因为考试难度已经大幅度降低,那么按照应试的逻辑,为什么要学习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要培养考试不需要的能力呢?
应试心理下,华人做题家优势爆棚,SAT考试满分者比比皆是。哈佛大学每年有多达500个SAT满分申请,你能说这500个人能力都一样?站在哈佛角度,它即便也想收一些真正博览群书知识丰富的通才苗子,但这种素质拿什么考核呢?
更糟糕的是,因为考试评卷的官僚性局限性,真正优秀的有能力的娃还未必SAT满分呢。把牛顿这类天才放今天考SAT,也许老人家运气不好还会扣几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满分SAT不等于你有能力,不是满分也不等于你不行。但大学没有办法甄别,于是大学就必须被迫用其他主观因素招生,而这就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变态的筛选体制。这种体制又导致整个招生变得可以被政治操纵和利用,这个我们稍后讨论。
2)在精英控制下,很多重要知识,学校已经不再教授了。
学术自由是学校的灵魂。象牙塔本应该是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通才教育的基础是,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中学,应该给与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但很可惜,很多相当重要的知识技能,已经被撤下,修改或淡化,而且极有可能是故意的。这里列举几个典型:
知识删除,比如关于科学起源的哲学内容。科学关心的是证伪,而不是证实。因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理论,而理论之所以被应用,是因为迄今没有找到证伪的例子,而不是因为理论是对的。科学之所以是这样,恰恰是哲学对什么是知识讨论的结果,既人的理性无法知道事物真正的真相。如果理解这些哲学起源,那就会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会认识到“相信科学”这句话本身就否定科学。很显然,在高中教育中,老师没有教授这块内容,科学知识是作为不可置疑的‘权威’形式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作为对应,各种质疑在高中也也不会被鼓励。怀疑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创新的减少,不但如此也为类似气候变化这种科学骗局创造了大众信仰空间。
知识审查,既把有争议理论变为无争议理论去压制矛盾叙事。进化论,凯恩斯主义,人类历史....这里面好多东西其实学术圈都尚未定论,但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因为满足上层叙事,某一类学说被选择钦定为唯一正确。而其他理论则完全删除,甚至污名化,生怕学生知道其存在。
知识淡化。欧式几何是逻辑论证的基础启蒙,是数学学习的精华。不管是谁,成绩好不好都应该认真学习,但现在的要求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在很多国家只是选修。整个数学教育越来越重形式运算,轻逻辑论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学教育不应该是用“有用没用”来判断,数学教育本身是培养思维基础能力,而不是有用没用这么简单)这种设定加速了一代人逻辑思辨能力的退化,以至于主媒叙事上最简单的骗局也无法被大众识穿。
别说考试,连教都不教的东西,鸡娃们怎么可能去自学?该教的不教,该学的不学,更不要说各种乱入的洗脑内容,比如CRT、共产主义....这样的大学前教育怎么可能培养通才教育的苗子?高中毕业后有几个能有广阔的视野,知识储备和格局?
名校招生后,大一大二安排鼓励学生做一些跨专业学习,也顶多属于做个通才教育的样子而已。毕业后发现除了自己专业以外,依然什么都不懂。不信你看看现在毕业的专业人士,有几个能跨专业全局思考?各自眼界就只能盯着自己那块专业自留地,看不到全局。所谓通才教育出来,跟专才教育毫无区别。这种螺丝钉,不应该是自由民主灯塔的美国教育该有的结果。
而在大学招生一块,因为SAT考试太简单无法筛选,但面子上又要保持传统精英通才教育的典范,所以这些名校开始重视所谓的课外成就。用主观的因素去判断候选人是否多才多艺,涉猎广泛。而本应该考察学术上的知识储备是否广泛,实践中又慢慢蜕变为要看艺术和体育特长和课外活动。不管什么目的什么形式,反正咱们华人的家长是你要什么我就来什么,往往在功利之上忽略小孩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但即便这样也远远不够。
名校是教育观念的龙头,被重点渗透控制非常正常。在这种控制下,对于这些主观评价基础上的招生标准,自然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变味。名校的招生也从培养人才变为培养革命接班人,在政治正确下,亚裔细分等歧视性政策也竟然在眼皮子底下慢慢成为主流。华人家长为了考上名校,又是练钢琴又是打羽毛球的,净整些没用的,结果折腾一阵还不如黑人写一百个BLM有用。被连拒几次后才开始思考整这些钢琴体育..玩意的意义是什么。(没意义,就是折腾你玩)
上梁不正下梁歪。被控制的名校用它垄断的教育资源,从高校到高中,到小学...成功的从上而下的改变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而通才教育除了口号,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实际上实施的是快乐教育,如果侥幸逃过快乐教育,最后顶多也只能得到个打着通才教育名号的专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效果甚至还不如中国这种直接千军万马竞争的真专才教育体系。
在现在的美国,只有不到20%的本土学生有能力选择STEM专业。https://www.zerohedge.com/personal-finance/less-20-american-students-choose-stem-degrees
而名校的STEM类,又充斥着全世界的留学生,其中来自中国和印度这种专才教育国家的留学生又占了大部分。中国每年毕业的STEM专业博士将为美国的3倍,而其中有7%是从美国‘学’技术回去的。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tnietzel/2021/08/07/us-universities-fall-behind-china-in-production-of-stem-phds/?sh=7e09ab184606
失去了通才教育优势,又没有专才教育体制。现在暂时的领先,仅仅是靠老一辈的人才储备,技术先发优势和对国际人才的吸引,一旦这些再失去,美国未来堪忧。
【未完待续】
【西行小宝】Q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