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農曆甲辰年 臘月十九
繁體中文
登錄 | 注冊

“潤”了之後 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離開中國的得失


2022-05-18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來源:壹葦杭之渡彼岸

昨天早上起來,就看到壹個讀者朋友在微信上給我留言,詢問我關於學英文以及到美國開大貨的事。

這個讀者朋友姓李,暫且叫他李大哥吧。李大哥說,他20多歲到廣東打工,開了二十多年大貨車。疫情爆發以來,特別是今年,幾乎沒有業務,養家糊口的壓力很大。

“有人告訴我到美國開大貨車很掙錢,壹年可以掙六七十萬人民幣。我想學好英文後去試試,這邊感覺沒什麽活路了!”

我問了他的年齡,48歲,英文基礎,零。我幫他分析了壹二叁,坦誠地說,以妳目前的條件,可能去美國不是壹個比留在中國更好的選擇。

他有點沮喪,同時又釋然了。“我相信妳說的,那我就不考慮這個問題了,踏實在國內待着吧。”

和李大哥沒有見過面,但憑直覺,我覺得他是個好人。他是河南人,和高耀潔先生是老鄉。他壹直關注我公號上所有關於高奶奶的文章,經常留言。2020年,他給我轉了幾百元人民幣,讓我轉交給高奶奶。怕我懷疑他的動機,他甚至拍了自己的身份證傳給我。從身份證上的照片看,他是壹個樸實憨厚的中原男人。

後來,他因爲女兒青春期叛逆的事情很苦惱,和我有過壹些交流。看得出來,他是個好父親,願意對自己的女兒付出愛,雖然有時方法未必得當。

就是這麽壹個有愛心的男人,因爲嚴苛的防疫政策,今年基本入不敷出,生活非常窘迫。我理解他,貨車司機常年跨省行車,受疫情影響最大。目的地去不了,家也回不去,隻好被迫滯留在路上,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成了問題。

之前看過壹個視頻:壹個貨車司機說,他已經好幾天沒有洗澡了,內褲隻能翻面穿,後來附近小賣店開門了,才買了礦泉水洗內褲。“我已經受不了了,恨不得現在就死去!”他聲嘶力竭地喊。

想着李大哥也是這些大貨車司機中的壹員,生活如此艱辛,心裏着實爲他難過。難過的同時,也感到震驚——當下中國,不但是富人階層和中產階級,就連李大哥這樣的底層民衆,居然都想“潤(run)”了!

潤,已經成爲這片土地上很多人心底的聲音或者準備動作了。它是大衆情緒的壹種顯現:沮喪,絕望,同時渴望改變。

今年四月以來,海上傳奇碎成壹地玻璃渣,輝煌不再,很多平素被掩藏起來的醜陋、拙劣和局促都顯現出來了,壹些華麗麗的幻象瞬間被打破了。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這個春天是壹個分界點,過了這個界,從前的壹切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怎麽辦?兩個選擇:留下,把自己當成河床上的壹塊石頭,任海浪衝刷掉棱角,變成壹塊光滑、沒脾氣的鵝卵石;潤,以命運爲弓,把自己當成壹枝箭射出去,能射多遠算多遠。

前天晚上,壹個在上海做律師的讀者朋友告訴我,他已經在辦理傑出人才移民,準備“潤”到美國。“我如果單身壹人,壹定留在這個國家,爲它做點什麽。但是我現在有老婆孩子了,我想讓他們生活在壹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中。”

他對未來的美國生活滿懷憧憬,態度樂觀。他說自己有壹定的積蓄,即便短期內不工作,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應該不成問題。待生活安定後,可以延續原來的職業,做知識產權方面的律師業務。

我告訴他,妳要謹慎樂觀,因爲“潤”了之後,妳可能會發現,妳去的那個地方未必如妳當初所想,它壹樣有不完美之處。而且,中美兩國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管理係統完全不同,妳肯定會碰到新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

分享壹下自己這八年多美國歲月的心路曆程吧。

2014年我辭職離開國內時,雖然滿懷不舍,但還是對新生活充滿了美好想象。之前,我們看過無數關於美國的小說和電影,這個國家如神壹般存在。在我們70後的心目中,美國簡直就是壹座屹立在山巅的燈塔之城。

記得在武漢上大學時,學校週圍有幾家錄像廳,經常播放美國電影,比如《人鬼情未了》、《聞香識女人》、《死亡詩社》、《卡薩布蘭卡》、《廊橋遺夢》等。我們宿舍裏的幾個女生經常不上晚自習,泡在錄像廳裏,壹部接壹部地看,對電影中的美國滿了憧憬。

同宿舍的壹個女孩“中毒”很深,以緻後來中文書基本不看,隻看英文書。畢業幾年後,她終於如願去了美國留學,後來成了壹名會計師,但是前幾年還是回國了。她說自己英語沒有問題,也嫁給了壹個美國人,但是和美國社會依然覺得很隔膜。隻有在讀南懷瑾書籍的時候,才感到壹種血脈貫通的自在。

幾年前,她帶着兒子隱居在四川青城山。這是後話了。

和她壹樣,過去八年多,我對美國也經曆了從盲目喜歡到客觀審視的過程。以我的個人體會,變化是以2018年爲分界點的。

2018年之前,中美交好,經濟貿易交流活躍。最明顯的表現是,紐約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店裏,華人面孔攢動,到處都能聽到有人在說普通話。會說中文的營業員壹看到華人就笑容滿面地迎上去;兩岸教育和學術交流暢通無阻。我家公寓窄窄的沙發上,睡過好幾撥國內來的訪問學者和留學生;美國人普遍對華人比較友好。有壹年夏天,從國內回來入境時,碰到壹個心情大好的女性移民官,甚至對我展顔壹笑,誇讚我的民族風耳墜好看。

那些年,我產生壹種幻覺,覺得中美關係永遠都會這樣延續下去,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水乳交融。

變化是從2018年開始的。當時中美打起了貿易戰,兩國交惡,美國的社會氣氛不似原來那麽輕鬆了,壹些民衆對華人的敵意也慢慢增加了。

從那年夏天開始,連續兩年,在國內過完暑假返美入境時,我和女兒總要被叫進“小黑屋”,工作人員在電腦上壹通審查後,才放我們出來。

我去鎮上郵局寄東西時,壹個西裔工作人員頭壹秒還與壹個白人女性開玩笑,笑容燦爛,下壹秒到了我,就換成壹張冰霜凝結的臉。

我知道,壹些東西在慢慢發生變化了。

過去這些年,槍擊案、因種族歧視、墮胎、同性戀等議題引發的抗議不斷,讓我看到了美國社會幽暗的另壹面。特別是疫情以來,民間社會的撕裂、兩黨的不合壹、疫苗的政治化都讓我看到了美國政治的醜陋之處。特別是去年壹月暴徒衝擊國會事件,更是凸顯了部分美國民衆狂熱無腦的非理性情緒,讓我窺見了這個國家之前不了解的壹個側面。

於是,美國從我青年時期設立的神壇上跌落下來了,我開始對它進行了客觀審視——美國確有美好之處,但是併非完美。就連紐約時報評論員Bret L.Stephens都說:“在美國,這是壹個悲觀的季節——事實上,是壹個悲觀的時代。”

他甚至刻薄地說:“即使沒有日常的迹象讓妳想到卡特時代的通貨膨脹,這感覺也已經很像另壹個卡特式的萎靡時代,再加上壹個不受歡迎的總統,他往往會激發更多的同情,而不是信心。”

五年前,若是有人征求我移民美國的建議,我會告訴他:移!貧賤也得移。

經曆了過去八年多美國社會的種種變化,現在若有人再問起這個話題,我會勸他慎重考慮:妳在國內得到的壹切,可能會在美國失去,比如語言運用的自如,在母語文化中的自在,親情的溫暖,等等;但是,妳在國內失去的壹切,也許在美國會得到,比如某方面的自由。

不過,當妳疲於謀生的時候,某些自由對於妳來說,可能會像挂在衣櫃裏的晚禮服,看上去很華麗,其實基本沒有穿的機會。

2018年的壹天,我去紐約法拉盛的世界書店買完書後,到附近壹個美食廣場吃飯。壹個坐我旁邊的六十多歲的阿姨看我在吃鴨血粉絲,問我好吃不。然後我們聊起來。阿姨說她來自黑龍江,以前在壹家國企工作,後來下崗了,靠領低保度日。後來聽人說美國好掙錢,就拿着旅遊簽證來了,之後滯留不歸。

來了以後,發現不是那麽回事。

由於不會英文,她隻能在壹個醫療樓裏幫人打掃衛生,壹小時不到十美元。每天工作9個小時。“每天累半死,掙不了幾個錢,吃碗面都要先瞅瞅價格。”幾年前,她生了壹場病,兩個兒子來美國看她,勸她回去。但她覺得自己沒混出什麽名堂,怕鄰居笑話,所以還是留在了美國。

“以前吃完晚飯後就去跳廣場舞,沒什麽錢,但日子過得不辛苦。現在太辛苦了,沒有任何娛樂活動。”阿姨歎氣。

我問她這些年去過紐約哪些地方。阿姨不好意思地說,去過壹次中央公園和第五大道,去過壹次布魯克林橋,去過幾次唐人街,其它地方都沒去過。我看到她斑白的頭發,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心酸了半天。我說,阿姨,今天碰到妳也是緣分,我請妳吃碗鴨血粉絲吧。

她的眼睛壹亮,但隨即擺擺手,“妳們年輕人掙錢也不容易。”然後就離開了。

我看到她走到旁邊的包子鋪,買了壹個包子,然後上了電梯,消失在壹群膚色各異的人群中。

我知道,對於阿姨這些艱難謀生的社會底層來說,她擁有某些自由,比如安心待在自己的家中,不用擔心有人破門消sha;上街時不用擔心警察把她拉到郊區篩沙子;生病時被拉到醫院,醫生不會因爲她沒錢而拒絕醫治……但是,她也有很多不自由,比如買碗鴨血粉絲的不自由,遠離親人的孤獨的不自由,不會英文的不自由,了解和參與美國社會運作的不自由,等等。

自由這塊"餅"很大,但由於自身條件的缺失,以及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政治地位較低的現狀,她能享受到的,其實隻有那麽壹小角。

那麽,有錢,英文好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壹切的自由?未必。

我所在的小鎮因爲學區好,這幾年搬進了很多華人。他們大多是留學後留在美國的,有着體面的收入,或者是國內來的新移民。對於前者來說,語言不是問題;對於後者來說,錢不是問題。可是,我在幾個微信群裏發現,他們平時的聊的話題無非是孩子爬藤和吃喝玩樂,幾乎沒有什麽讓我眼睛壹亮的社會公共話題。

去年12月,我把慶祝高耀潔先生生日活動的通知發在壹個群裏,竟然被壹個群友“教育”:高是有爭議的ZZ性人物,這是生活群,不要把此類和ZZ有關的信息發在這裏!

壹個隻關心眼前那點現實利益、不關注社會公共議題、沒有大格局的族裔,不管“潤”到哪裏,其實能享受到的自由併不多。因爲他們拒絕去拓展更廣闊的天地,爭取更多的自由和權利。

四月以來,由於海上發生的林林總總,很多人都在熱議1952年從滬上出走的張愛玲。她對時勢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以及當機立斷的果敢讓人佩服。唐雲教授在他的文章《滬上再無張愛玲》裏說,張愛玲出走後,從此滬上沒有了穿旗袍、抹口紅的張愛玲,隻有霓虹燈下的哨兵。

沒錯,張愛玲“潤”的時候非常潇灑,甚至書稿都沒帶,就跑到了香港,後來輾轉到了美國。可是,她“潤”了以後的美國歲月,似乎不是那麽美好。

張愛玲在美國時最信任的朋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教授夏志清先生在多年前壹次接受採訪時回憶,“張愛玲剛到美國時,到麥克道威慈善文藝營免費吃住寫作,但期限很快就到,她的英文小說《粉淚》也失敗了。後來胡適介紹她去哈得福特文藝營,我再介紹她去麻州賴氏女子學院研究所專心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時間都不長。我後來推薦張愛玲到加州伯克萊大學當了短期住校作家。但是都沒有解決她的經濟困境。“

還好命運出現了壹點轉機。1961年,夏志清的英文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出版了,他把張愛玲放在壹個很高的位置,稱張的小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併作出了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齊平的評價。此後,在海外沉寂多年的張愛玲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之後,夏志清和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平鑫濤、香港作家宋淇壹起協力,陸續再版她四十年代的小說。雖然版稅有限,但總算可以維持生活,不需四處顛沛流離了。

但是,張愛玲後來出現幻想症,總是認爲跳蚤到處跟着她,前後搬了180多次家。她根本沒有家具,拖着壹大堆紙袋不斷四處搬家,結果把自己翻譯了十幾年的《海上花》手稿弄丟了。

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張愛玲在洛杉矶的公寓裏去世,幾天後才被發現。走時家徒四壁,屋裏連壹張寫字台也沒有,隻有壹個舊床墊。面容清瘦的她躺在地闆上,身上蓋着壹條薄薄的毯子。

壹代民國才女,就這樣在異國的土地上走完了薄涼壹生的最後壹程,讓人唏噓不已。她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人生就像壹襲華美的袍,裏面爬滿了虱子”,多年後我才明白,那其實就是她本人壹生最真實的寫照。

夏志清說,張愛玲原來有壹個夢想,那就是定居紐約市,東山再起。“但是她太窮了,又不肯做寫作之外的事,怎麽可能在紐約生存呢?我有時想,如果她生活在紐約,可以寫寫第五大道,時代廣場,林肯中心這些有血有肉真實的美國大都市生活,可她來美後壹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聞,拒交朋友,總是獨自埋頭寫些叁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東西,雖然她英文好,但美國人是不要看的呀!張愛玲對現實的社會和人失去了興趣,這是她的緻命傷啊!”

作爲壹個中年被動出國的文字工作者,作爲壹個和張愛玲壹樣性格敏感的女性,我太理解她的感受了。我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它已經鋪陳了我們生命的底色,這導緻我們很容易沉湎於過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忽略了外面的世界和當下的風景。

況且,由於中國文化的長期浸淫,中國文人的骨子裏頭難免都有家國情懷,它讓妳不由自主回望那片土地。哪怕知道它裏面住的義人可能不足十個,哪怕知道壹回頭可能就會像羅得之妻壹樣,變成鹽柱,但還是忍不住,壹遍又壹遍回望。

30多年前,壹個劉姓記者本來在美國做訪問學者,但是由於他在壹個突發的曆史事件中勇敢發聲,所以回不去了。後來,他定居在新澤西美麗的小鎮普林斯頓。

雖然“進亦憂,退亦憂”,但他終日念茲在茲的,仍是那片土地。每次,隻要有來自大陸的中國人,他都急切想從TA那裏了解中國國情。不管對方來自何方,身份何屬,也不管社會地位高低,隻要他知道,隻要能夠前去探望或請到家中來,他必定這樣做。

2005年,他在彌留之際留下的最後壹句話是,將來,……想起今天……這樣的日子……,會非常……有意思。

他曾經希望將來在自己的墓志銘上刻下這壹行字:“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說了他應該說的話。”但是最後未能如願。五年後,他的在北京門頭溝天山陵園的墳墓,隻被允許是無字碑。

在異國漂泊的18年裏,他如此想念那片土地,渴望有朝壹日,可以和從前當記者時壹樣,坐在鄉村或城市的路沿上,隨便和壹個路過的老農民或其它路人聊天。

很多年後,從他的自傳中讀到這些細節,我的眼睛濕潤了。即便身體“潤”到了天涯海角,即便最後客死他鄉,但是壹些與靈魂有關的東西“潤”不了,它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留在了秦磚漢瓦的縫隙裏,留在了鼓角筝鳴的歎息中。

它不時提醒妳的來處,還有壹種無法言說的痛。

【作者簡介】:林世钰,媒體人,作家。曾出版《美國歲月: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美麗與哀愁:壹個中國媒體人眼中的美國日常》《潮平兩岸闊:15位中國留美學生口述實錄》等書籍。其中《煙雨任平生》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爲“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虛構類)”。喜歡旅行、攝影、收集民間手工藝品。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洛杉矶大火烧毁千幢房屋 40万人断电 盖蒂别墅受影响
  2. 李承鹏《2024年度总结》 民间苦难罄竹难书
  3. ABC因诽谤川普被美法院判决道歉并赔偿1500万美元
  4. 《时代》杂志将川普评为“年度人物” 第三次登上杂志封面
  5. 佛州提出禁止“天气改造”法案 化学尾迹是阴谋论吗?
  6. 陪审团裁定丹尼尔·佩尼在纽约地铁锁喉案中无罪
  7. 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被枪击身亡 疑针对性谋杀
  8.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轻生离世 理想主义言情小说影响一代人
  9. 韩国总统尹锡烈宣布戒严 190名议员一致投票阻止戒严令
  10. 麻省理工博士潘勤轩承认杀害耶鲁华裔研究生 疑为情杀
  11. 赵小兰亲妹赵安吉死得蹊跷 得州警方进行刑事调查
  12. 澳大利亚籍作家杨恒均被中国判死缓 澳外长表示震惊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5 時刻新聞 TN2025011811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