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聲
作者|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近日,#今年考研錄取率或不到兩成# 佔據熱搜榜。據稱,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74萬人,錄取率不超過20%,也就是說,超過300萬考研學子將落榜。
【北京碩博畢業生數量首超本科 讀研還有意義嗎?】
— TimedNews.com (@TimednewsC) April 6, 2023
考研錄取率不到兩成、碩博反超、本研倒挂、學曆通脹等話題,不僅讓本科生和碩士生都產生了就業焦慮,還令不少人對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存疑,也使得人們對學曆“內捲化”問題感受加深。https://t.co/bLyYwasDJg pic.twitter.com/db6zU5vLPo
2023年畢業季臨近,本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1158萬人,而在常年擴招的形勢下,京滬兩地的碩博生已出現與本科生倒挂的現象——“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的話題,也引發了網友熱議。
考研錄取率不到兩成、碩博反超、本研倒挂、學曆通脹等話題,不僅讓本科生和碩士生都產生了就業焦慮,還令不少人對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存疑,也使得人們對學曆“內捲化”問題感受加深。
1
研究生和本科生真的“倒挂”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普通本科、專科生招生1014.5萬人,在校學生3659.4萬人,畢業生數爲967.3萬人。
作爲對比的是,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萬人,在學人數爲365.4萬人,而畢業生數爲86.2萬人。博士階段的數據最新爲2021年的,當年招生12.5823萬人,在校生50.9453萬人,畢業7.2019萬人。
由此可見,碩博研究生的招生、在學和畢業人數都僅佔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10%左右,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則爲1%左右,因此很難說同本科生“倒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爲15.46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93%相比增長明顯。但是,同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30%左右的韓國、美國等國家相比,我國人口受高等教育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過去,我國依靠人口紅利實現了中國製造的跨越式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大量廉價勞動力有效支撐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城鎮化。未來則需要發展人才紅利,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知識人才,使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2000年代初開始的大學擴招和高等教育大衆化,推動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逐年提升。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提高到59.6%,同美國等發達國家80%以上的情況相比,還有提升空間。
從人類社會化的曆史進程來看,受教育年限在變得越來越長,人們在學校的時間也越來越久。與此同時,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社會的崛起,使人類的終身教育被提上日程。
雖然整體來看,我國研究生和本專科生還未出現“倒挂”現象,但要認識到這壹趨勢在未來進壹步發展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壹二線城市,研究型大學高度聚集,研究生教育的供給能力較強,會使就業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
2
因工作需要而讀研,而不是需要工作而讀
理想的情況是人們因爲工作需要而讀研,而不是需要找工作而讀研。
否則,把研究生學曆作爲就業的“敲門磚”,就可能導緻研究生教育的本末倒置。壹些大學畢業生爲了延遲就業或提升就業能力而選擇考研,也有很多人是在盲目追求高學曆,擔心因爲學曆不高而導緻就業競爭力不強。
當前,特別需要警惕的是高學曆低技能、高學曆低就業的問題,以及爲了學曆而學曆的盲目傾向,結果導緻研究生學曆的貶值和泛濫。
比如,不少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公務員考試,往往規定隻有研究生學曆才可以申請,部分用人單位甚至規定隻接受博士學曆的求職者。但是,這些工作的技能要求併不需要達到這麽高的學曆。
用人單位在人才選聘和提拔時不應唯學曆論,而應從求職者的真才實學和能力素質來考察。當下不少用人單位唯學曆論,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們的用人識人能力不足,無法找到更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辦法。
將學曆等同於能力,會使學曆成爲能力的標簽,導緻學曆貶值,併助長爲學曆而學曆的不良風氣。
改變當前唯學曆論,首先需要用人單位做起,避免根據學曆“壹刀切”。同時,要認識到未來學曆的“水漲船高”是大勢所趨,在不少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國家,大學本科畢業生開出租車或從事其他基礎服務工作,併不是什麽稀罕事,人們對此也都能接納和包容。
學曆本身說明不了什麽問題,更重要的是人們對自身的定位。當年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壹度引發社會非議。如今炒作研究生送快遞、跑外賣這樣的新聞,隻會進壹步加劇人們的學曆焦慮和學曆恐慌。建立更加包容的社會文化,允許每壹個人選擇自己喜歡和適應的工作,而不必被人在背後指指戳戳。
相對於先讀研再就業,先就業再深造也應成爲更多人的選擇。就業以後,人們會更加深切地認識到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也會更珍惜和利用好在職或脫產讀研的機會。
不上研究生也可以有思想,上了研究生也可能“無腦”。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工作中培養人,通過“幹中學”來提升知識和技能,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專業研究生教育,逐步壓縮學術研究生,也是爲了適應研究生大衆化的需要。
3
全社會都“刷學曆”,別讓考研“高考化”
在學而優則全優的社會文化驅使下,人們都紮堆擠在“刷學曆”的獨木橋上,這使不少高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錄取分數線壹路飙升。壹些學生爲此連續多年全力備考,今年甚至出現“六戰”而考上研究生的情況,既讓人們感慨其勇氣可嘉,也暴露出我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突出問題。
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存在“高考化”的風險,除了增加面試環節,書面考試同高考幾乎無異。這使考生必須花費壹兩年時間準備,死記硬背,爲獲取高分而掙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指出,要避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高考化,真正通過學術潛力和創造力方面的考察來選拔研究生。
從考研的志願填報和生校匹配來看,反而不如高考推行的平行志願顯得友好而高效。考生隻能選擇壹個學校的壹個專業,如果考不上就得接受其他高校的調劑,而這種機會往往非常渺茫。
打通入學考試的組織遴選方式,讓考生有更多志願填報,也是應該推進的工作。
從研究生教育情況來看,同樣需要加快改革,讓研究生真的成爲“研究”生。不少研究生教育項目的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壹,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壹些研究生課程是升級版或加長版的本科生課程,併沒有讓研究生獲得真才實學。
兩年製研究生的問題更加突出,往往是第壹年全部在大劑量上課,第二年忙於考公和找工作,研究生生活幾乎同“研究”無關。
研究型大學需要更多發展研究生教育,但併非所有高校都要千篇壹律和千校壹面。
在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同時,也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軌道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實現多元化發展,爲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類型的可用之才。
本文係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