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imize your online shopping cash back with CashbackFans.com
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農曆乙巳年 叁月初八
繁體中文
登錄 | 注冊

教育避坑指南 - 妳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14)


2023-09-30 时刻新闻 | 聽新聞 國語 | 聽新聞 粵語 【字號】

3.6 洗腦雞娃的全家桶套餐

不少雞娃家長可能爲自己的教育自豪。因爲從小教育好,管教嚴,沒有掉進大部分的陷阱。不管小孩自己的感受如何,至少從表面看是成功的把自己的娃培養成了壹個成績優秀,琴棋書畫,體育拔尖的優秀學生。身體沒垮,也無任何不良嗜好,考進名校指日可待。感覺已經避開了本文所有的坑。

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這種優秀學生尤其得到精英階層關注。因爲有能力的人永遠是統治者和權力階層的不穩定因素和挑戰者,因此必須得到控製以避免風險。所有的權力都痛恨自由的思想,而思想是知識分子價值所在。今天的優秀學生明天會成長爲社會的知識階層,意見領袖。所以“思想教育”(洗腦)是重中之重。不受控製的知識分子,壹定會被汙名化。在毛時代的中國,反右運動把知識分子打成臭老九;而在現在的美國,則極其相似的汙名化爲“極右勢力”。爲什麽有這種相似性?因爲中美的極權都是以左派共產主義方式出現的。曆史輪回,雖然這些共產運動在美國被包裝爲以“氣候變化”“平等”等光鮮概念的Woke文化,但內核都是極權。

所以妳的孩子越優秀,就越會被洗腦。所有優秀孩子的成長路徑都已經被滲透控製。不信我們列舉壹下。

到了高中,優秀的孩子會做什麽呢?演講和辯論很常見吧。演講這種主觀的東西,說是有評分標準,但實際上話題很重要。不信妳試試來個反LGBT的演講?這種話題,就是平時不用正確的代詞都有可能被開除,妳敢公開演講,妳是想退學吧?妳去演講比賽壹看,別的選手全是環保啊,少數群體權啊,be nice啊...爲什麽,因爲這些話題安全嘛。演講比賽的組織,讚助,全部環節都是資本控製的結果,早就是Woke重災區。

如果妳家優秀的娃課外興趣是演講,如果沒得獎申請常青藤體育學院就會有困難,所以妳娃是捏着鼻子也要按照人家的意思來說對吧?就算妳娃有出息,說我就不參加了,妳作爲家長爲了名校,估計也就屁顛屁顛的讓娃跪了,逼着被洗腦。雞娃家長之所以雞娃家長本身就是壹種順應社會的屈服,這裏面能有幾個硬骨頭敢不從?

辯論比賽也是壹樣,辯題都是帶節奏的,在很woke和更woke中選。而且辯論賽本身就是培養槓精的地方。中學辯論賽水平很低,很多東西如果概念定義清楚了根本沒什麽可辯論的。但是概念不清下,基本就是訓練詭辯。訓練詭辯也就算了,妳還得訓練哪怕是站在自己不同意的觀點壹方,也要理直氣壯的睜眼說瞎話的心態。妳要學會放棄良知和自己的觀點。學校老師教妳pro/con思維法,列個表做選擇,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庸俗辯證法’。不但沒法想清楚問題,還損害了正常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洞察本質的能力。因爲主流媒體會壓製不利的消息,所以用pro/con思維妳剛好就會被引導到他們想讓妳得出的錯誤結論上去。

同理寫作比賽也別想了,肯定也是帶節奏的。還有什麽領導力訓練,虛擬聯合國,這些基本上就是擺明了的洗腦培訓班。

妳說我們不去做這個,我們把成績搞好就好了。對不起,也不行。以閱讀理解爲例,現在的文章都是夾帶私活的花式洗腦,比如關於環境的,關於氣候變化的,關於大政府必要性的...寫作也是如此。也就是語言學科不用想了,要想高分,必須和“主流”站在壹起。就連最客觀的理科教什麽內容,都是精心策劃設計過的。教授‘科學’不如說是在教授‘科學教’。

然後各種針對優秀學生的夏令營,拓展班,各種計劃,各種獎學金...全都是被控製的。不知不覺就被洗腦了,就算不會,妳身邊的優秀同學的群體都是Woke的娃,妳思想不壹樣,豈不是夾着尾巴度日如年。

而整個學術圈的龍頭,也就是各大高校,更是思想控製的大本營(之後會有章節)。妳覺得高中已經夠左了,等妳考上大學再看看。到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沒有影響,作爲成年人的大學生4年後會被洗的媽都認不出來。

雞娃和普通社會長大的同學還不壹樣。因爲雞娃的成長都拿去專注學習和課外了,沒有任何思想抵抗力和辨別力,對社會常識認識膚淺,對騙局毫無敏感。同時又遭到針對性的洗腦套餐暴擊,這就是爲什麽越雞越Woke的原因。40%的常春藤體育學院學生認爲自己是LGBT,其中也包括華人的子弟。妳幸苦壹陣,也就是把妳家公子培養成了公主而已。革命小將暑假回家,能不批判妳就不錯了。丟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教育成功,哪有什麽光宗耀祖可言?

3.7 名校的墮落和名存實亡的通才教育

前面我們講到華人家長的名校情結,還不要說大學,就連讀個高中都必須是名校。我們提到這其實是壹種‘避難所’思維。因爲精英階層對整個教育係統的係統性破壞,本來應該重視教育的大部分學校早已偏離了教書育人的初衷。這樣重視教育的家長別無選擇,必須紮堆到少數重點學校,重點班,名校,才能讓“重視教育”這種價值觀的相對集中,從而最小化外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而這種避難所效應必然形成學校之間的兩級分化。

所有老師都喜歡教聽話的好學生,但隻有優秀老師才有資格選擇往好學生紮堆的“名校”跑。這樣的流動下名校的師資資源就會更強。如果名校是公立的,那麽就會帶來週邊校區房價上升。而學生家庭的平均財富提高,給學校帶來更多的資金和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增加,又可以提供更強的招生吸引力,導緻想進入名校的學生更多,競爭更激烈。競爭激烈後,進來的學生素質更高...而相反其他相對差的學校則壹路相反墜入向下的螺旋,越來越差。所以與其說是名校自己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機會,不如說是好學生紮堆造就了名校,本質上就是學校版本的馬太效應。

而所謂常青藤大學,就是這種馬太效應的大學版體現。這就是爲什麽,美國有這麽多高校,但最後發展到隻有少數幾個壟斷了大部分優秀學生生源。例證比如,美國本科的辍學率高達59%,但名校的辍學率隻有9%。錄取率越低,辍學率越低,是因爲這種淘汰下差的學生進不來,而併非學校教育質量的問題。在這種分流下,華人家長當然會擠破腦袋的往名校衝了。

前面我們也提到,在左傾思想的進攻下,高中教育正在慢慢取消重點班重點學校,家長們的避難所越來越少。但是家長們看不到的是,在同樣的進攻下,大學也是如此。家長們本希望能在大學,尤其是名校裏能接受到歐美經典的通才教育,但現實必定會讓他們失望。

經典的通才教育放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隻能是壹種浪漫主義的理想。原因很簡單,因爲初等教育的失敗已經讓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如果進來的學生達不到通才教育的學識基礎,無論大學如何設置課程,僅僅4年本科又能改變什麽?

我們前面分析過,快樂教育不等於通才教育。在快樂教育下長大的壹代人連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都有困難,怎麽可能突然4年大學間就神奇的變成博學多才的人呢?

即便是學習優異的雞娃群體也很難達到這個基礎。有如下兩個原因:

1)大多數雞娃的成績優秀是沿用了國內的應試教育學習方式,也就是學任何東西,首先關心考不考?如果不考就不學。就算是要考,難不難?如果不難,那麽就不需要培養太高的能力。上補習班刷題這種針對性學習的大有人在。但因爲考試難度已經大幅度降低,那麽按照應試的邏輯,爲什麽要學習考試範圍以外的知識,要培養考試不需要的能力呢?

應試心理下,華人做題家優勢爆棚,SAT考試滿分者比比皆是。哈佛大學每年有多達500個SAT滿分申請,妳能說這500個人能力都壹樣?站在哈佛角度,它即便也想收壹些真正博覽群書知識豐富的通才苗子,但這種素質拿什麽考核呢?

更糟糕的是,因爲考試評捲的官僚性局限性,真正優秀的有能力的娃還未必SAT滿分呢。把牛頓這類天才放今天考SAT,也許老人家運氣不好還會扣幾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滿分SAT不等於妳有能力,不是滿分也不等於妳不行。但大學沒有辦法甄別,於是大學就必須被迫用其他主觀因素招生,而這就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變態的篩選體製。這種體製又導緻整個招生變得可以被政治操縱和利用,這個我們稍後討論。

2)在精英控製下,很多重要知識,學校已經不再教授了。

學術自由是學校的靈魂。象牙塔本應該是兼容併包,百花齊放的。通才教育的基礎是,作爲初等教育的小學中學,應該給與學生壹個開放的思維,和廣泛的知識涉獵。但很可惜,很多相當重要的知識技能,已經被撤下,修改或淡化,而且極有可能是故意的。這裏列舉幾個典型:

知識刪除,比如關於科學起源的哲學內容。科學關心的是證偽,而不是證實。因爲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理論,而理論之所以被應用,是因爲迄今沒有找到證偽的例子,而不是因爲理論是對的。科學之所以是這樣,恰恰是哲學對什麽是知識討論的結果,既人的理性無法知道事物真正的真相。如果理解這些哲學起源,那就會認識到懷疑是科學研究的本質。會認識到“相信科學”這句話本身就否定科學。很顯然,在高中教育中,老師沒有教授這塊內容,科學知識是作爲不可置疑的‘權威’形式出現在教科書中的。作爲對應,各種質疑在高中也也不會被鼓勵。懷疑精神的缺失直接導緻創新的減少,不但如此也爲類似氣候變化這種科學騙局創造了大衆信仰空間。

知識審查,既把有爭議理論變爲無爭議理論去壓製矛盾敘事。進化論,凱恩斯主義,人類曆史....這裏面好多東西其實學術圈都尚未定論,但在選擇授課內容時,因爲滿足上層敘事,某壹類學說被選擇欽定爲唯壹正確。而其他理論則完全刪除,甚至汙名化,生怕學生知道其存在。

知識淡化。歐式幾何是邏輯論證的基礎啓蒙,是數學學習的精華。不管是誰,成績好不好都應該認真學習,但現在的要求隻是點到爲止,甚至在很多國家隻是選修。整個數學教育越來越重形式運算,輕邏輯論證。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壹個重要目的,(數學教育不應該是用“有用沒用”來判斷,數學教育本身是培養思維基礎能力,而不是有用沒用這麽簡單)這種設定加速了壹代人邏輯思辨能力的退化,以至於主媒敘事上最簡單的騙局也無法被大衆識穿。

別說考試,連教都不教的東西,雞娃們怎麽可能去自學?該教的不教,該學的不學,更不要說各種亂入的洗腦內容,比如CRT、共產主義....這樣的大學前教育怎麽可能培養通才教育的苗子?高中畢業後有幾個能有廣闊的視野,知識儲備和格局?

名校招生後,大壹大二安排鼓勵學生做壹些跨專業學習,也頂多屬於做個通才教育的樣子而已。畢業後發現除了自己專業以外,依然什麽都不懂。不信妳看看現在畢業的專業人士,有幾個能跨專業全局思考?各自眼界就隻能盯着自己那塊專業自留地,看不到全局。所謂通才教育出來,跟專才教育毫無區別。這種螺絲釘,不應該是自由民主燈塔的美國教育該有的結果。

而在大學招生壹塊,因爲SAT考試太簡單無法篩選,但面子上又要保持傳統精英通才教育的典範,所以這些名校開始重視所謂的課外成就。用主觀的因素去判斷候選人是否多才多藝,涉獵廣泛。而本應該考察學術上的知識儲備是否廣泛,實踐中又慢慢蛻變爲要看藝術和體育特長和課外活動。不管什麽目的什麽形式,反正咱們華人的家長是妳要什麽我就來什麽,往往在功利之上忽略小孩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但即便這樣也遠遠不夠。

名校是教育觀念的龍頭,被重點滲透控製非常正常。在這種控製下,對於這些主觀評價基礎上的招生標準,自然又在此基礎上進壹步變味。名校的招生也從培養人才變爲培養革命接班人,在政治正確下,亞裔細分等歧視性政策也竟然在眼皮子底下慢慢成爲主流。華人家長爲了考上名校,又是練鋼琴又是打羽毛球的,淨整些沒用的,結果折騰壹陣還不如黑人寫壹百個BLM有用。被連拒幾次後才開始思考整這些鋼琴體育..玩意的意義是什麽。(沒意義,就是折騰妳玩)

上梁不正下梁歪。被控製的名校用它壟斷的教育資源,從高校到高中,到小學...成功的從上而下的改變了整個教育生態係統。而通才教育除了口號,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實際上實施的是快樂教育,如果僥幸逃過快樂教育,最後頂多也隻能得到個打着通才教育名號的專才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效果甚至還不如中國這種直接千軍萬馬競爭的真專才教育體係。

在現在的美國,隻有不到20%的本土學生有能力選擇STEM專業。https://www.zerohedge.com/personal-finance/less-20-american-students-choose-stem-degrees

而名校的STEM類,又充斥着全世界的留學生,其中來自中國和印度這種專才教育國家的留學生又佔了大部分。中國每年畢業的STEM專業博士將爲美國的3倍,而其中有7%是從美國‘學’技術回去的。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tnietzel/2021/08/07/us-universities-fall-behind-china-in-production-of-stem-phds/?sh=7e09ab184606

失去了通才教育優勢,又沒有專才教育體製。現在暫時的領先,僅僅是靠老壹輩的人才儲備,技術先發優勢和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壹旦這些再失去,美國未來堪憂。

【未完待續】

【西行小寶】QiC



聲明:聲明:時刻新聞編輯發布的文章並不代表時刻新聞的立場或觀點。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elegram




相關文章

  1. 洛杉矶大火烧毁千幢房屋 40万人断电 盖蒂别墅受影响
  2. 李承鹏《2024年度总结》 民间苦难罄竹难书
  3. ABC因诽谤川普被美法院判决道歉并赔偿1500万美元
  4. 《时代》杂志将川普评为“年度人物” 第三次登上杂志封面
  5. 佛州提出禁止“天气改造”法案 化学尾迹是阴谋论吗?
  6. 陪审团裁定丹尼尔·佩尼在纽约地铁锁喉案中无罪
  7. 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被枪击身亡 疑针对性谋杀
  8.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轻生离世 理想主义言情小说影响一代人
  9. 麻省理工博士潘勤轩承认杀害耶鲁华裔研究生 疑为情杀
  10. 赵小兰亲妹赵安吉死得蹊跷 得州警方进行刑事调查
  11. 谷歌华裔工程师杀妻案提审 女方想离婚?前女友发声
  12. 河南南阳一学校宿舍突发火灾 大门被锁 13人遇难

關于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策略 | 聯系我們
©2025 時刻新聞 TN20250405034902